沙耆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画家,被誉为“中国的梵高”。他将印象派、野兽派、表现主义汇聚于笔下,为民族艺术执笔,绘出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沙耆的绘画可以从风格上分为三个时期: 1949年以前为早期, 80年代为中期, 90年代为晚期,这三个时期也映射着沙耆的三个重要的人生节点。沙耆的人生经历, 虔诚的艺术追求,持久的探索造就了他辉煌艺术面貌。
沙 耆(1914~2005)
赤诚的民族性沙耆的父亲擅长中国画,儿时的沙耆便接触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, 积攒了一定的中国画基础。留学初期(1937-1942年间),沙耆常以中国传统典故为创作题材,把西方的色彩与中国画式的勾线相结合,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保留国画的规则,讲究章法与结构,强调构成与格调,浓厚的油彩中饱含鲜明的东方特色。
展开剩余90%本次春拍沙耆留学初期的作品,皆为中国传统题材入画,色调和画法类似壁画。这样的作品让沙耆在异国他乡颇受欢迎,这离不开二十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又一轮“中国热”。欧洲民众对东方神奇而古老的国度充满好奇,而沙耆选择用油画的手法将中国古典人物画进行展现,是种阶段性“创新”,也以此表明身份,用艺术形式为祖国摇旗呐喊。
2025西泠春拍
Lot 2293
沙 耆(1914~2005) 母与子
纸本 油画
51×41cm
出国前的沙耆与家人合影
据资料记载,沙耆离家之时,妻子已经怀孕,他在一封封家信的伴随中,努力学习西方绘画的技巧。父亲的谆谆教导、妻儿的日夜祈盼,无不催人奋发,也时刻拨动着沙耆的心弦。《抚琴赏月图》中的“箜篌”是中国民族乐器,与西方的“竖琴”有一定相似度,琴柱顶端的凤凰首却是中华古典身份的标记。沙耆用西方绘画的透视、色彩等多方面技巧重新阐释传统绘画,这种画法是独特的。2025西泠春拍
Lot 2294
沙 耆(1914~2005)抚琴赏乐图
纸本 综合媒材
38×57cm君润宜保
沙耆的父亲在家书中说:当人们感到孤独的时候,就会想到自己的母亲、自己的儿女;由于目前中国的灾难、比利时的灾难,沙耆满怀孤独与无助,他把内心深处的中国情节,虔诚地表现在作品里。
“这些冲突和震撼使他的画风转向一个新的境界,那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欢呼和歌颂。直接与大自然和生命的接触,能满足他所要的一切。”
——史蒂凡(Stephane Rey,
著名艺评人,终生皇家学术院院士荣誉)
2025西泠春拍
Lot 2292
沙 耆(1914~2005) 呦呦鹿鸣
纸本 综合媒材
20世纪40年代作
签名:沙耆 SADJI
64×49cm
卓越的纯粹性 1943-1947年间,沙耆逐渐把目光放到周围环境,开始绘画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物,用色上汲取印象派、野兽派绘画精髓,题材的表现上也从造型转入韵律。 在恩师巴斯天的影响下,沙耆立足于弗拉芒绘画的基石,吸收了印象派对于光影的用色表现,又吸收了野兽派的大胆用色,在此基础上还保留有类似国画中石青、石绿的用色感觉,在这幅《白玉藤》中便可显见。2025西泠春拍
Lot 2290
沙 耆(1914~2005)白玉藤
布面 油画
20世纪40年代作
签名:SADJI
70×80cm
《白玉藤》作品局部及签名
《白玉藤》中的白色桌布,有棱角的质感与模糊但有笔触的桌台和背景形成鲜明对比。沙耆在求学时期便善于用大笔触来表现画面,后又受到恩师巴斯天的影响利用刮刀绘画,大面积粗犷的油彩堆叠展现出速度与力量的美,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。
美术评论家曹意强曾在《论油画的本体语言——从沙耆作品出发》一文中指出:“而笔触是油画的基本本体语言之一。由于缺乏对这一语言的意识,油画便会丧失其特有的韵味和塑造力度。但沙耆的油画则不然,就像一位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一样,他认识到了笔触的重要性并充分掌握了它,这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在我国油画界鹤立鸡群的重要原因。……但无论用哪种模式,沙耆都注重笔触的表现力,强调笔触的呼吸感。”
《白玉藤》作品局部
白玉藤的花语是纯洁的爱情,我们通过作品的笔触能感受到沙耆对远在他乡的妻子的思念 “在他的静物画中,我们又发现了他这种天才的表现:当我沉浸在画景中的时候,找不到更好的赞美之词,只好说是一种冲突的融合;在画面上是激情与审慎的融合、粗犷和细腻的融合;在用光上又是光亮与暗淡的融合。 面对这样融合、和谐的作品,我觉得这个中国艺术家,他发现了一个第三空间,他的作品就成为一个见证,见证了一个超然的艺术领域的存在,没有疆域的艺术世界。” ——比利时 美术评论家 史蒂凡 1941年2月 沙耆小画廊(La Petite Galerie)个展2025西泠春拍
Lot 2291
沙 耆(1914~2005)皇家美术学院同学像
布面 油画
1945年作
签名:沙耆 SADJI JAN 45
100×70cm
沙耆在作品《皇家美术学院同学像》中将置身舞会的女同学的时代面貌,用大面积色块背景凸显出来,颜色的处理尤为让人印象深刻。1945年1月的沙耆,已经声名鹊起,他的作品被比利时和欧洲藏家认可,他用纯粹的油画语言和中国的形神兼备,传神地描绘着每一位对象。
1945年10月比利时小画廊(La Petite Gallery)举办“沙耆个展”展览现场
1946年,已经饱受疾病困扰的沙耆,在异国他乡听闻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,内心的复杂情绪和思乡之情溢于言表
沙耆晚年的作品,由于留比期间打下的深厚基础,沙耆的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,这时期的绘画更多的以自己内心世界进行叙述,把民族化的情感融入画面中,画面更加简练、写意。
2025西泠春拍
Lot 2295
沙 耆(1914~2005)红鲤鱼与映山红
布面 油画
1984年作
签名:八四年春沙耆作
47.5×51.3cm
沙老的笔触和色彩有了本土化变化,但构图和元素——繁茂的瓶花,色彩斑斓的器物,依旧呼应着近十年的“花开比利时”
1933年,在杭州西湖艺专求学时的沙耆与父亲的合影
沙 耆
留学比利时时期简表
1937年1月,由徐悲鸿介绍,他自费前往比利时留学,受业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蒂昂(A. Bastien)教授。
1938年,沙耆获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金质奖章。1939年,他从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毕业,油画、素描和雕塑成绩均名列前茅。授奖典礼在比国美术宫举行,由比京市长马格斯(Max)亲授,引起比利时美术界的惊异与重视。
1 940年,他与毕加索等画家一起参加比京阿特利亚蒙(Atriome)展览会。6月又与匈牙利画家德立克(Trink)等在督阿崇道(Toisondor)会场举办展览会。比国报刊纷纷载誉介绍。
1941年,他在比国五十周年纪念美术馆举行个展(该馆专事收藏和展览世界名画)。1942年再次在毕底美术馆举办个展,其杰作《吹笛女》被比国皇后伊丽莎白收藏。
1945年,他参加由比国美术学院院长蒂加尼(Decat)主办的一场画展,参加者均为欧洲一线名家;10月,在毕底美术馆举办个展,作品《雄师》以中国驻比大使馆及旅比侨胞名义捐赠;年底,他赴英国、荷兰等地旅游作画,长达数月。
1946年,由于种种原因,沙耆得了精神分裂症,病情时好时坏。10月,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安排下,他抱病回国。徐悲鸿闻讯后即聘他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,但因病未能成行。
2024年夏,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举办了《生命的延伸——沙耆110周年艺术展》,用馆藏作品对艺术家的一生进行了梳理,令人非常震撼。我们有幸在2025西泠春拍再次发起纪念专题,一睹沙老比利时时期涵盖多个种类的作品,实乃幸事。
藏友们有安排有计划的可以冲冲冲,秋拍征集火热开始了君润宜保,如有相关疑惑或疑问,都可以见文中图片滴滴小编,送拍文交咱都有,嘉德保利手牵手,圣佳翰海走一走,还有很多好消息好方向,期待您的关注
发布于:广东省大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